每一项数字化战略都需要具备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的公民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育必须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的教育人才,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使用数字化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教师数字能力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 游旭群

■学习二十大精神 培养高素质教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统筹安排,为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尤其是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和“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变革意义。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教师教育可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贯彻落实工作。

一方面,要研究数字化教育发展趋势下的教师能力模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许多地方都提到了“数字化战略”,包括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等,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更是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每一项数字化战略都需要具备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的公民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育必须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的教育人才,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使用数字化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了“网络舆论乱象丛生”的问题,一些错误思潮也穿着各种外衣、以各种方式在网络上传播。学生需要有能力去进行理性识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具备网络伦理教育知识和技能,有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字技术。

可见,在实现“教育数字化”的路上,教师教育的数字能力水平影响重大。

过去几年中,数字技术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方面的表现也颇受关注。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率先开启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在线教育实践,在线教育也在这场危机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为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在线教育的发展也暴露了我们的教育数字化还停留在初步阶段:目前来看,信息技术在基础设施上有了较大改善,大多数在职教师或大学生都能够在生活中娴熟地使用数字技术,但在将数字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效整合上还能力不足。多数一线教师经过培训能够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也会用信息技术检索信息,但还不能积极主动地使用,在使用技术与学生及他人有效互动、将教学任务与数字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与开发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那么,如何提升各级各类教师的数字专业水平?这就不仅需要师范教育将培养师范生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还需要高校、数字研发机构、基础教育学校还有技术公司等相关主体之间建立协作关系,共同研究构建数字化教育发展趋势下的教师能力模型,并以此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

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战略意识。

要理解人才自主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三位一体”部署中的重要意义,需要帮助教师形成战略性思维,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要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卓越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科技竞争等概念的提出与理念的形成,主要源于20世纪中期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把创新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而基础教育在其中无疑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在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不能再只低头拉车,必须抬头看路。在人才培养上,教师既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保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又要在国际视野中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策略。因而,对教师进行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培训时,要尤其关注制度、国际竞争、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引入,让教师能从全球视野中建立教育的战略意识。

第二,要引导教师建立新的人才观。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教师群体来说,面临一系列观念转型:要建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努力发现并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全面认识“双减”背景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维度——精神面貌;要跳出学段式人才培养的束缚,在人才成长的连续性、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培养的长远大局中看待本阶段人才培养的任务和要求;还需要建立改革意识,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随着创新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第三,要加大研究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者,他们扎根在课堂,可以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直接观察到人才的成长过程和细节,并进行探究。这是外部研究人员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对师范生,要大力开展研究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不仅让他们能够在教学中应用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还能够开展自主研究实现教育创新。对在职教师,更要加强研究思维和能力的培训力度,有必要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研究伙伴关系,组织个体间、团队式合作,提升基础教育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信息化在线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化在线微信服务号